首页 >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追寻记忆中行将淡去的兰州“老字号”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六味斋官网    发表时间:2014-11-16 18:20:24

 

刻葫芦

 

人民美发厅

 

高三酱肉

  “中华老字号”是一个时代优秀企业的象征和符号。兰州迄今有60多家公认的“中华老字号”,涉及各行各业,在历史上,这些“老字号”都曾书写过辉煌、引领过潮流。然而光阴荏苒,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经营方面的诸多原因,一些“老字号”已渐行渐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市民心中的记忆符号,而另一些“老字号”却能适应时变,在不断调整经营观念和创新中夺路突围,至今屹立不倒。但不管怎样,这些“老字号”早已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流传着很多让人回味的传奇故事,历久弥新,一些先进的经营理念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今天,我们追寻那些行将被人们淡忘的“老字号”,以期捕捉其中被历史尘封的传奇经验和故事……

  刻葫芦:金城绝活闻名遐迩

  张伟在白塔山公园开了一家“兰州刻葫芦”馆,生意不错。他说。他从小喜欢刻葫芦,就爱上了它。尽管从事刻葫芦20多年,但在他看来,他还是业余的,兰州刻葫芦真正的行家和高人出自阮氏一门。

  在金城关阮氏葫芦艺术馆,记者看到馆内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刻葫芦,葫芦上的图案栩栩如生。馆内工作人员称,阮大师到北京出差去了。工作人员口中的阮大师即阮文辉。

  刻葫芦是兰州特有的一种手工艺术品,可谓远近闻名,其小的如鸡蛋,大的如茶壶,皮质细腻,色泽黄白,在精选的葫芦上,有雕刻艺人用特制小刀和钢针刻上图案、人物、花卉,再配上松墨即成。兰州刻葫芦名震海外,清光绪年间兰州名人李文斋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功不可没。上世纪40年代的又一个艺人阮光宇进一步发展了这项工艺,其子阮文辉更是将工艺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把兰州刻葫芦发扬光大。如今在兰州街头,卖刻葫芦的店铺很多,但大多滥竽充数,在蚕食着兰州刻葫芦的荣耀,这需要引起有关部门警觉。

  天生园:坚守中式糕点的标杆

  当一家家以制作销售西式糕点为业务的西点屋在兰州遍地开花的时候,位于甘南路上的“天生园”却至今坚守和发扬着传统工艺,保持着制作销售中式糕点的特色。几经起起落落,它依然屹立于兰州饮食糕点行业。

  兰州天生园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祥学说,谈“天生园”的历史,就不得不说高鹤年。天生园是由高鹤年先生1937年创建的“天生园”酱园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1937年祖籍浙江萧山的高鹤年由东北携资入陕,为发展民族工商业,在西安东大街开办酱园,取名“天生园”。1945年,为避战乱,高鹤年卖掉酱园来甘,在兰州原中华路176号(现张掖路省政府西侧)重新开办“天生园”酱园。高先生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尤其是他的“一掌经”心算绝活了得,比三四名店员同时用算盘计算的速度还快,且结果非常准确,令当时同行折服。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时,在高鹤年先生领导下,天生园率先实行公私合营。1993年“天生园”企业被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2008年,“天生园”被省工商局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一度濒临破产倒闭的“天生园”在2002年改制后,如今在兰州多条主干道和客流密集区开设多家分店,为“天生园”这块金字招牌续写着新的辉煌。

  高三酱肉:秘制风味香满金城

  在兰州大众巷经营“高三酱肉”的老板称,他开的只是一个加盟店,不是“高三酱肉”传承人,“高三酱肉”总店在杨家园。

  “高三酱肉”的创始人高宝印,排行老三,清代陕西咸阳人。民国初年来兰,在兰州一家商号当学徒,后经营小吃。他喜欢烹饪善于钻研,下决心独创酱肉风味,每天煮几斤肉,从选料、配料、火候上下功夫,并不断改进,技艺成熟,产品“定味”后,1923年成品开始供应市场。后来,高宝印将店迁入民国年间的大佛寺中山市场,定字号名为“福华轩”,而这个字号一直沿用至今,人们习惯性地将“福华轩”酱肉称作“高三酱肉”。

  “高三酱肉”的用料和加工方法非常考究,其中的配料是机密。但“高三酱肉”有一个诚信秘诀:对质量严格要求,为了保持新鲜,宁肯少卖,也不卖剩货。这种经营理念,是值得眼下很多餐饮企业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1956年,“高三酱肉”公私合营,做出了惊人之举——公开酱肉制作方法,并招徒授艺。核心机密公诸于众不说,还言传身教。在现今人看来,其胸襟何等开阔,肚量何等之大。

  如今,“高三酱肉”已传至第四代,并开设了连锁店,统一进货,统一加工。继承人高桐说,他一定会把先人们传下来的这份兰州风味小吃发扬光大。

  人民理发店:兰州城曾经的时尚地

  在市政大坡上,市民甘文保开了一家理发店,别看店面不大,但甘文保凭着40多年的从业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在市政大坡立足10多年,顾客盈门。

  1974年,甘文保被招工进入兰州人民理发店当学徒,3年后出徒转正,算得上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私营理发店,女同志理一个比较时髦的发型或烫头要等很久,当时理发的人很多,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甘文保说,那时的发型,男式有小圆头、三七分、二八分、寸头、一边倒等叫法,女式有菊花式、飞燕式、翻翘式等,但不论在哪个理发店理发,发型基本一致。

  人民理发店的前身是开设于1912年的雅园浴池理发部。1956年,上海市浙江中路徐登强开设“登记理发店”,实施公私合营后迁兰合并到雅园,成为兰州“登记”理发店。当时理发店房屋设施简陋,从业人员仅有10余人,1964年改称为“人民理发店”。改革开放前,人民理发店秉承传统,主动上门服务。改革开放后,人民理发店适应时代要求,引进高档先进设备,增加服务内容,而且统一着装、微笑服务,深受顾客青睐。今天,这家位于省政府西侧的理发店,已更名为“人民美发厅”,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优质的服务,培养出了多名省级劳模,并多次获得美容美发行业内的大奖。